雜記(二)|凱旋歸來的Nikon F2, 底片雜談

Amber.
Jun 15, 2022

--

從恆春回來後,快門異常的F2就被我送修。過了三個禮拜左右終於回到手中,二話不說便立馬塞了一捲ColorPlus 200上街測試。

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拍了1/3的底片就被我晾在一旁。後來決定趁一個陽光炙烈的平日午後出門晃晃。這次來到的是先前提到的大觀音亭和鴨母寮市場一帶。本來預計直接寫成《府城浮沉》的續篇,但收到沖掃好的底片發覺這次實在拍得不好,就此作罷。那天由於急著趁端午連假前把底片拍完送洗,沒有好好細品這個充滿歷史的街區,但我想在不久後的將來會再次造訪的!

Nikon F2 / Kodak ColorPlus 200

以往為了測試相機,總是會挑選最便宜的負片來使用。過去常用黑白底片或是電影底片,ColorPlus是個始終被我跳過的選項。記得第一次接觸底片時,使用的就是ColorPlus,當時一卷僅台幣$80,是柯達底篇金字塔階級的最底層,然而它並未受到我的青睞。曾經在和幾位攝影前輩閒聊過程中得知,早期的柯達沖印店甚至不發售ColorPlus底片,以免有損其專業形象,可見攝影界對其肯定有不少負評。以個人使用經驗來說,ColorPlus有幾項缺點:

1.色偏嚴重,整體顏色偏橘黃,對藍色的演繹不討喜。

2.顆粒頗粗。

3.寬容度一般般,遇上高反差場合會毫不留情地炸給你看。

總結來說,ColorPlus是一款表現不大穩定的底片。然而,此種容易色偏、粗粒子的特性,時常成為許多人口中所謂的「底片感」。對曾經也經歷過此階段的我來說,我並非完全否定此種說法,畢竟這是影像帶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之一。然而在主流媒體的渲染以及推波助瀾下,「底片感」逐漸成為攝影玩家盲目追求的目標,甚至不用拍底片也能輕易下載底片風格的濾鏡。

Nikon F2 / Kodak ColorPlus 200

又或者,常常在某些底片玩家口中聽到「柯達偏黃、富士日系…」等說法,這部分或許有某些根據可考,畢竟攝影中很大一部分以人為主體,人體膚色自然成為色彩評判的重要標準之一,而亞洲及歐美的底片製造商的確會針對其使用族群的膚色做出色彩調校。但別忽略了,柯達也曾經針對不同攝影場合設計出不計其數,不同色彩傾向的產品,而作為專業片的Portra更是鮮有色偏情形。「柯達偏黃、富士偏綠」此種去脈絡化的標籤,某種層面上阻斷了對影像更深層的探討,而僅流於形式上的表現。(怎麼突然有點嚴肅XD)

自身對於看待底片攝影的方式,從一開始接觸底片時那種對於「底片感」色調的追求,逐漸轉變成對於影像與自我之間關係的探討。銀鹽化學反應的不可逆性,對比如今影像氾濫的數位時代,那種「拍壞了,就刪掉重來」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一捲135底片能拍36張,和前陣子長期使用的120底片,一卷只能拍10張比起來,似乎讓我遺忘了自己理應對待影像的方式。急著拍完送洗的結果,就是整卷僅挑出5張免強滿意的畫面,這才如醍醐灌頂從夢中驚醒。或許對135底片來說,我仍然拍得不夠慢。

Nikon F2 / Kodak ColorPlus 200

然而若從商業角度思考,則不能全面否定此種對於底片感的追求。在如今一捲ColorPlus都要價230元台幣的年代,底片能夠生存下去的道路已日漸狹窄,踏入底片攝影的門檻水漲船高。「底片感」這一詞就像雙面刃,它既破壞了人努力重建的、與影像之間關係的平衡,卻也是將一度式微的底片重新大眾化的基石。而這兩者之間該如何拿捏,便是介於新手和資深玩家之間的創作者無法逃避的議題。

Nikon F2 / Kodak ColorPlus 200

這一短篇就寫到這。

下篇見。

/

end.

--

--

Amber.

有些話不能一直放在心裡,也不需要被太多人聽見;有些洗出來的照片不能一直放在電腦裡,也不用被太多人看見。